中约经贸关系(2003年4月)

发布日期:2003-04-02 18:17:00来源:作者:
中约经贸关系


(2003年4月)

  一、进出口贸易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中约双边贸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亿美元,达到3.5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5%,其中出口总额3.0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9%; 进口总额5327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根据约旦海关统计,我国被列为约旦进口国第四位和出口国第八位,成为仅次于伊拉克、美国和德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我出口到约旦的主要商品中超过千万美元的大类商品有:服装(6063万美元,增幅65%),服装面料等纺织品(4228万美元,增幅73.7%), 鞋类(2024万美元),以上三类总和为1.2亿美元,约占我国出口总额的33%;其次是机械设备(1642万美元, 增幅20.8%), 电信及音像设备(1561万美元),电机、电气及零件(1363万美元,增幅-11.1%), 机电产品总量为6000万美元,占我全部出口额的18%。

可喜的是,我家电、手机和电脑网络产品在约旦颇受欢迎。电脑网络设备已成为两国政府经援项目的首选物资。已有三批电脑进入赠款项目货单中,这为我IT产品进入中东市场打开了绿灯,预示着美好的前景。在家电方面,海尔通过在约兴办合资贸易公司,建立加工装配厂,扩大对约旦等中东国家的出口,产品已经进入当地主流市场;其产品不仅具备了价格的优势,而且质量和品种也受到当地用户的青睐;小商品中最有吸引力的是来自江浙地区尤其是义乌的小家电、小五金、建材、家具、服饰和鞋帽等。

我出口农产品量并不大,但有些商品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较高,如花生、花生仁、大蒜、豆类等;还有一些商品,如冻肉、活羊等,已被约旦定为新的待开发的主要进口商品源,反映出约旦对我国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正在上升。

二、工程承包
中国公司自1980年开始进入约旦工程承包及劳务市场,到90年代初共承担74项,累计签订合同额2.7亿美元,在约劳务人员最多时有3000人。 最活跃的公司是中建公司等5家企业.。但在海湾战争后我国在约工程承包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到2000年底累计签订工程承包项目154个、合同金额3.6亿美元、 营业额3.27亿美元、 在约劳务人员近2000人;在约注册的公司只剩下中航技和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两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约旦经济的改革和私有化进程的加快,工程承包市场活跃起来,尤其在2001年我国中石化第十公司、中水对外公司和江苏地质公司等3家公司成功中标,签订的合同额突破4000万美元。

2002年底,中石化第十公司完成了在约旦亚喀巴复合肥厂的主设备安装工程承包项目,历时21个月,营业额2130万美元,工程质量和公司的工作作风获得了用户的好评,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中国水利对外公司和江苏地质公司分别承包约旦水利部灌溉供水工程C&D标段(在死海南部),工期分别为26和20个月,合同额分别为2144万美元和1339万美元。2001-2002年两公司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困难重重,一度受到铁管供货的影响,进度落后。按合同规定,项目应分别在2004年2月和2003年5月完成,实际完成期限应根据工程进度有所调整。

三、劳务合作
自1998年约旦开设QIZ(即美国以色列与约旦共同设立的合格工业区)以来,随着约旦经济改革和改善、优化投资环境,港台、东南亚投资商到约建厂,形成了对中国服装加工业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热门需求。按照约旦劳动法的规定,外籍劳务人员比例可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实际运作时可适量突破),在约中国劳务人员数迅速增长,从2000年的2000人发展到2001年的5000人,到2002年底达到6000人。

中国劳务人员成为支撑约旦QIZ出口产业的主力军,实现对美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在美国的免关税、免配额政策下,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国劳务人员在获得相应的劳务收入的同时,对约旦经济和改革做出重大贡献,为传播中约友谊,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中国对约投资
九十年代初,中国企业曾先后在约投资服装加工业,如1994年浙江湖州针织厂投资了升胜纺织品有限公司;1999年茉织华集团与BOSCAN合作在约旦哈桑工业区QIZ投资了FALCON服装厂;深圳、安徽等地在港企业的在港资本向约旦哈桑工业区投资建立了业晖制衣厂。到2002年只有业晖厂还能正常经营,拥有数百万美元资产,职工700人,中国工人350人。

另外,从1999年到2002年之间,来自香港投资的工厂有8家,总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拥有中国劳务人员近2500人。来自台湾投资商的工厂有5家,总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拥有中国劳务人员近3000人。

2001年海尔集团进行两项投资,合办中东贸易公司和家电装配加工厂,投资额1200万美元,在约旦和周边国家的营销网络的支持下,海尔产品及散件对约旦和中东其它国家的出口成倍地增长,成功地迈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第一步。海尔产品不仅靠价格优势,而且以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品种赢得中东用户的青睐,以不断完善的售后服务吸引更大的市场需求,逐步实现对部分日本、韩国产品的替代。目前,具有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新厂在筹建,但实际进度比计划落后。按照规划,新厂建成后,海尔在中东的贸易额将达到上亿美元。

据约旦投资委员会(JIB)主席巴德兰女士的预测,约旦2003年计划招商引资项目有50个,重点在医药、高科技、食品加工、死海化工产品、旅游开发等领域。

(以上数据采用2002年底统计结果)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