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媒评本国经济停滞现象
尼泊尔《加德满都邮报》3月30日撰文指出,尼泊尔未能用好经济资源和地理、历史“财富”,受侨汇诅咒长期困扰,且未能开发邻国新兴市场,经济数十年来停滞不前。
文章首先指出,尼泊尔并非生来贫穷,经济落后也并非内陆国家独有情况。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阿西莫格鲁指出,与孩子一出生即受其家庭富裕程度影响不同,一个国家可左右自身的发达程度,全靠该国政府的治理。1990年,超过40%的尼泊尔人生活在贫困之中,随后实行的多党民主制虽将贫困率降至20%,政府未能找到摆脱贫困的新途径,尼泊尔仍无法摆脱世界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
博茨瓦纳身处内陆,但该国居民仍较为富有,马达加斯加居于海岛,居民收入却很低。世界各国在地理、资源、文化等方面均面临不同处境,政府要么利用国家自身特质为集体谋福利,要么错误地将资源分配给小部分赞助集团,只谋取私利。
文章剖析本国经济资源状况指出,尼泊尔经济以农业为主,农场分散、规模小,以家庭劳力为主力种植作物、饲养少量牲畜。针对如此经济资源基础,政府未能及时保障种子、化肥等农资,无法为农户提供融资,未修建足够的灌溉、仓储设施,未有效引导农产品进入市场,农业作为经济支柱无法立足。
尼泊尔拥有高原生态系统、古老的文化艺术遗产、充满活力的民族多样性,可打造为生态旅游目的地。但其航空运输风险高企,常在没有完善运营方案的情况下开辟新机场项目,长期被列入航空安全黑名单,客观上处于比陆地封锁更糟糕的“空中封锁”状态,加上脆弱的国内公路网络,旅游业发展困难重重。
文章将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侨汇收入比作“诅咒”,指出近10年来外出劳工的侨汇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大量外币侨汇虽可抵御宏观经济冲击、支持偏远地区贫困家庭,但仍未得到有效利用并存在诸多不利于长期发展的弊病。一方面侨汇未能作为生产性投资提高本国农业、制造业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未能实现类似于东亚国家吸引外资撬动经济的效果。另一方面,侨汇的代价是国内的人才流失和高失业率,政府外汇储备的增加不靠出口贸易,外出劳工在国内的家人只坐收侨汇,不打工不上班,经济模式愈发单一,税基长期无法扩大。
研究表明,汇款这类“意外之财”或导致“荷兰病”,即只出口资源、货币汇率上升、工业出口减少、国内制造业衰退。此外,大量“免税”汇款流入,未纳税老百姓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受抑制,政府公共开支易出现挪用等问题。
文章最后引用长期研究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的观点,“如果你是沿海国家,你就服务于世界,如果你是内陆国家,你就服务于你的邻国。”科利尔指出,如内陆国家的邻国经济增长率增加1%,该国将增长0.7%。文章认为尼是该统计的例外,中、印两个邻国正迅速追赶西方国家并成为全球主要大国,尼却未能享受到增长溢出效应。
文章建议政府应充分利用中、印的新兴市场,要着眼跨境贸易带来的长期利益,不要一味保护本国家庭手工业、小规模工业的局部、短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