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以“惠”引客,凭“智”突围

发布日期:2025-05-15 10:02:41来源:国际商报作者:邵志媛
5月12日,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发布会上获悉,4月汽车市场总体表现良好,前4个月产销量历史上首次双双超过1000万辆。

5月12日,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发布会上获悉,4月汽车市场总体表现良好,前4个月产销量历史上首次双双超过1000万辆。

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1.9万辆和259万辆,同比(下同)分别增长8.9%和9.8%;1—4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17.5万辆和1006万辆,分别增长12.9%和10.8%。

受访业内人士称,前4个月中国汽车产销情况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历史上首次在一年的前4个月实现千万级产销规模,彰显出汽车产业的活力与韧性。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内需潜力的加快释放以及出口的稳定增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持续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行业的成功转型激发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

近来,高先生被华为智界限时购车的万元现金直降、充电桩安装服务及整车延保等优惠举措所吸引,对比后入手了其中一款新车。在试驾了一段时间后,高先生给出了“物超所值”的评价:车内空间宽敞舒适,全家出行更惬意;智能驾驶系统能在早晚高峰时段自动跟车,在郊外游玩时代客泊车,减轻了驾驶压力;超充站快速补能大大缓解了续航焦虑……“我是冲着优惠政策来的,没想到却被实力圈了粉!”高先生感慨道。

高先生的经历,正是当下中国汽车市场向好发展的缩影。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向好态势明显,社会信心持续提振,在政策驱动与技术升级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汽车市场活力不断释放。

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可圈可点:数据显示,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5.1万辆和122.6万辆,分别增长43.8%和44.2%,新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47.3%;1—4月累计产销442.9万辆和430万辆,分别增长48.3%和46.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2.7%,成为驱动车市增长的核心力量。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车企积极转型、拥抱市场机遇的身影。以广汽集团为例,其3月升级发布智能科技品牌“星灵智行”、广汽GSD智能驾驶辅助系统,4月公开广汽星灵安全守护体系,并在第21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全球首发4款新车,以AI赋能消费者全场景用车需求……记者从广汽集团获悉,4月集团汽车终端销量为13.8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46万辆,增长26.88%。

值得一提的是,新势力品牌正展现出强大韧性。4月,零跑、小鹏、岚图、阿维塔等品牌销量均成倍增长,月交付量超2万辆的品牌从去年同期的2个增至5个,市场活力尽显。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春季正值出行旺季,老百姓的购车需求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而上涨。同时,政策端引导与支持的力度空前加大,为消费者购车提供实打实的优惠。车企亦在积极响应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新品牌层出不穷,新车型搭载着前沿技术与丰富功能惊艳亮相,持续激发消费热情。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成为全球汽车新品首发地和技术首秀场,展示出中国汽车工业在转型升级浪潮中激荡的蓬勃活力和促进市场消费的强大动能。“多股力量共同发力,强劲拉动汽车销量增长。”张翔如是说道。

夯实行业稳增长底盘

政策红利正成为驱动汽车消费市场扩容的核心动能。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与去年9月一揽子增量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部署任务形成接续。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将对经济形成有力支撑,有助于进一步提振汽车内需市场,帮助应对出口负面冲击,巩固拓展汽车行业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4月28日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今年将大力推进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新车销售、二手车交易、报废更新及汽车后市场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激发市场新活力。

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华泰证券研报认为,随着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叠加传统销售旺季来临,二季度汽车行业景气度有望显著回升。在张翔看来,智能驾驶技术加速普及,叠加超充技术取得关键突破,新能源汽车正逐步实现“充电便捷化”,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历史性超越燃油车。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行业发展充满信心,他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产业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转型,技术创新和产品品质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合作与整合将不断深化,产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针对促进汽车消费,洪勇提出多项建议: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以旧换新补贴等政策;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充电服务的便利性并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推广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提升消费者驾乘体验;同时,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技术先进、性价比高的新车型,更好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