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分析|秘鲁矿区紧急暂停采矿 国家机器与非法经济的博弈

发布日期:2025-05-15 15:02:36来源:“走出去”导航网作者:中海安
针对当前秘鲁,尤其是以帕塔兹为代表的金矿区暴力事件频发、非法采矿活跃、治安恶化等复杂局势,相关中资企业应基于对形势的深度判断,采取系统化的安防措施。

2025年5月5日,秘鲁总统博卢阿尔特宣布,秘鲁政府决定对北部拉利伯塔德大区的帕塔兹地区实行为期30天的采矿暂停措施,以应对日益恶化的安全局势并遏制非法采矿行为的蔓延。此前,为争夺该地的矿产所有权,R&R 矿业公司的13名矿工遭当地犯罪集团绑架并被全部杀害。此事件不仅暴露出非法采金活动与有组织犯罪勾连的严重性,也凸显出当地政府安全控制力的薄弱,引发秘鲁国内外广泛关注。

犯罪组织对秘鲁矿业的深度渗透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避险需求上升的背景下,国际金价持续处于高位,为非法采金活动提供了极强的利润诱因。与正式矿业公司必须面对繁重的税负、严格的环境评估,而非法采金几乎不需任何制度成本,进入门槛极低,实施方式灵活迅速,成为大量边缘人口快速获利的现实路径。这种高度利润化和去监管化的经济形态,加剧了地下经济的吸引力,进一步促使非法采矿规模化、网络化发展。

非法金矿往往不设安全规范和环保限制,投资小、回报快,即便是个体或小团体也能短期内获利。在一些地区,例如马德雷德迪奥斯省,一克黄金的开采和出售可在数小时内完成交易,大量现金交易避免了金融系统的追踪,形成了强大的“灰色利润链”。而对于当地失业青年或农民工而言,正规经济渠道带来的收益远低于从事非法采金,这种现实差距也不断推动劳动力向非法金矿聚集。

非法采金的暴利在秘鲁吸引了有组织犯罪集团的系统性介入。在秘鲁多个资源富集地区,非法采金已不再是零散个体行为,而是发展成一套“产供销一体”的地下经济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非法矿井的设立、对矿产的加工提纯、走私与洗钱通道的构建,并与毒品贩运、军火交易等传统跨境有组织犯罪发生交叉融合。

以帕塔兹和马德雷德迪奥斯为代表的矿区中,一些犯罪集团通过招募私人武装、操纵地方黑帮,形成对矿区的武装控制。他们通过暴力手段排斥正规矿企进入,甚至直接威胁执法人员与社区领袖,营造“无人敢管”的恐怖气氛。此外,部分非法矿主与政界、执法机关之间形成庇护链,收买警察、议员或地方官员,确保非法业务持续运转。矿区由此转变为暴力与非法经济共生的“黑色经济特区”,成为国家治理失效的典型表现。

这些组织往往控制从矿区出金到最终出口的多个环节,并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洗金”流程实现利润最大化。非法黄金因此变成跨国洗钱与贩毒网络的“货币替代品”,对秘鲁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秘鲁国家系统性腐败滋生非法矿业经济

秘鲁自21世纪以来政治更迭频繁,政府更替平均不到两年一次,以藤森等为代表的多位总统均因贪腐或政治危机频繁下台,国家政局长期处于高度不确定状态。这种体制性不稳定削弱了国家在矿区安全、经济治理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战略连贯性与政策连续性。不同政府对矿业监管和非法采金的立场各异,导致地方执行力大打折扣,进而在基层形成“政令真空”或“监管宽容”的局面。

在非法采金高利润与监管薄弱的双重背景下,腐败成为非法经济扩张的“润滑剂”。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警察部门乃至司法人员与非法矿商或犯罪集团之间形成稳定的利益链条。腐败行为具体表现为:掩盖非法开采活动、提供执法“保护”、泄露突袭计划,甚至直接参与利润分成。

这种腐败的系统性和常态化不仅使政府公信力丧失,也使得国家打击非法采矿的成本和难度大幅上升。在一些地区,警方与非法武装之间甚至存在“利益交换”关系,暴力成为非法经济的常规手段。缺乏有效问责机制进一步助长了违法者的胆量,形成了治理失败与非法经济共生的“恶性循环”。

安防建议

针对当前秘鲁,尤其是以帕塔兹为代表的金矿区暴力事件频发、非法采矿活跃、治安恶化等复杂局势,相关中资企业应基于对形势的深度判断,采取系统化的安防措施。

第一,规避非法金链与“洗金”风险。在秘鲁,非法黄金开采与“洗金”行为高度活跃,非法黄金往往通过本地小型冶炼厂、中间贸易商或伪造文件的方式进入合法供应链。中资企业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卷入该流程,将面临国际法律、商业声誉以及秘鲁国内安全执法的多重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全过程、全链条的合规控制机制,切实防范被动卷入非法金链的可能性。

第二,设立利益协调机制。在矿区运营过程中,社区关系的稳定是企业安全与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秘鲁部分金矿项目因征地补偿不公、环境污染、就业歧视等问题,曾引发大规模抗议甚至暴力冲突。为避免类似风险,中资企业应主动构建利益协调与对话机制,实现风险前置化。

第三,加强与中方驻秘使领馆及商会联动。面对秘鲁复杂多变的治安环境和矿区暴力风险,中资企业单靠自身难以全面掌握安全形势和应对所有突发事件。因此,建立并强化与中国驻秘鲁大使馆、总领馆及中资企业商会的常态化联动机制,是企业保障人员安全、维护合法权益和获取外交资源的重要手段。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