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蘑”力,“一朵菇”如何长出“全产业链”?
经过40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食用菌产量增长了700倍,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农作物都难以企及的速度。目前,食用菌已成为中国继粮、油、菜、果之后的第五大农作物,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前时代发展主旋律的背景下,中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并将其作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部分。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深入理解党中央对食用菌产业的指导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要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高度融合,围绕重视菌种资源、育种创新、智能化栽培、高质量加工等全产业链条,推动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在日前举行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厦门)创新博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玉如是表示。
聚焦全链条,赋能产业新未来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徐小虎在会上介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与消费国,产量连续多年占全球70%以上,2024年产值突破3800亿元,产品出口至15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近20亿美元。
徐小虎表示,食用菌产业作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多重挑战。要凝聚行业智慧,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守正创新中开辟新局。
在湖北随州,科技赋能与香菇产业的深度融合,正诠释着中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经历40多年的发展,随州香菇产业已形成集菌种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内外贸易、机械制造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格局,全产业链价值500亿元,成长为全国最大的香菇菌种生产基地,香菇种植规模和产量居全国之首,是全国重要的香菇加工出口基地、全国第二大香菇集散地。
随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苹介绍,近年来,随州全力强化生产技术创新,推动香菇产品从“产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跃升,研发智能化种植系统,推进养菌出菇一体化,实现“四季出菇”。同时,构建全链条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从“零散传统种植”到“现代化规模生产”的蝶变,引导龙头企业将香菇废弃菌渣发展成香稻育秧基质,探索出香菇废弃菌渣循环利用新途径。此外,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战略,实现从“地方特色”到“全球品牌”的跨越,香菇酱、调味香菇、香菇浓缩汁、休闲即食产品等深加工品类在全市食用菌出口中的占比高达80%,出口额连续21年居湖北省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会上发布了“2024中国食药用菌区域品牌价值”及香菇、灵芝等8大品类的“2025区域品牌价值榜单”,其中随州香菇以2024年205.8亿元的品牌价值再度登顶,比2023年增长16.7%。
“未来,随州将持续深化创新赋能与开放合作,推动香菇产业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打造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随州模式’。”黄苹说。
推动“三物”融合,铺就乡村振兴路
据了解,多年来,李玉团队通过在食用菌领域的研发积累,将植物、动物、微生物循环发展理念具象化为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农业发展观,通过食用菌产业发展将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转化为优质蛋白和有机肥料,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
谈及当前食用菌产业面临的挑战,吉林农业大学教授、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长田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即菌种质资源挖掘不充分、栽培技术体系不健全、“三物”循环发展不协调。对此,要以科技赋能推动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发展,从无到有打造菌物种业“芯片”,从弱到强迭代升级菌物栽培技术,从小到大发展菌物精深加工业。
当下大力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食用菌产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吉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曹建民坦言,我国拥有大量的粮食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但以秸秆和畜牧粪污为基础原料的食用菌产品却并不多。他提供了一组调研数据:“我们所调查的39个县所生产的88种食用菌产品,木屑作为基料用量超过50%的占到80%,而用秸秆作为基料的仅占16%,用畜禽粪便的仅占4%。”
李玉提出的木腐菌草腐化理论使木腐菌从“吃木”变为“吃草”,在循环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木材资源短缺问题,建立了秸秆菌业技术体系。
“相信随着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木屑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状况会得到改善,‘三物’循环农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将更深入地体现。”曹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