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自贸片区:开放新高地 创新排头兵
春潮涌动,自贸扬帆。
厦门自贸片区因台而设,向海而兴,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以来,始终坚持顶层设计原则,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要求,开放引领,全力对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坚守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的使命担当,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同时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在打造“厦门实践”上下功夫,深化改革创新,协同高效推进,推出了一大批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扬帆前行
制度开放的桥头堡
自贸试验区是创新的高地,不是政策的洼地,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创新,而不是享受政策红利。作为我国第二批自贸片区建设试点,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勇当“探路者”,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厦门自贸片区自成立之初,就创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成式服务,助力打造国内领先数字口岸,着力破解企业多头申报、重复填表的问题,实现“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口岸作业电子化。
为对标国际一流,满足国际公约要求和厦门发展需求,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厦门自贸委、厦门海事局共同探索在厦门建设海上运输“单一窗口”,双方成立联合专班开展走访调研,开展行业交流19场,收集辖区各港航企业与相关部门需求68项。
2024年12月30日,国内首个港口间船舶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厦门海上运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其更侧重于船舶服务,主要面向船东、船舶租赁人和航运服务业,覆盖业务申报、港口动态、行政检查、运营服务、信息服务等5大板块100余项功能,将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成式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以前船舶进出港时,每趟均需向海事部门提供该船的证书附件信息,不仅随附证书数量多,而且每次都需要海事部门逐一审核。同时,船代企业无法实时掌握物供企业作业状态,影响船舶进出港。”厦门船代协会云平台总监宋峥嵘说,新平台上线后,通过一次性证书备案功能,企业的证书在审核生效后无需重复录入,既便利了企业,又提高了审核效率。此外,新平台提供船舶全链条作业数据共享服务,可一站式了解船舶当前作业状态信息,提高进出港作业效率。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积极创新,发挥平台作用,联动60多家职能部门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梳理解决思路,及时排除企业发展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企业从最初只有几名员工、产品只有一两个、年产值不到300万元,发展到如今拥有89名员工、45种产品,2024年产值近1.5亿元。”厦门亿芯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景虎自豪地告诉记者。
厦门亿芯源自2016年成立以来,就深深扎根于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成立之初是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公司属于轻资产企业,贷款、办公地点、设计试验场地等困难迭加。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得知情况后,从资金到产业发展政策、产业人才的吸引,再到科技实验室的建设租赁,给予了一系列支持,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李景虎表示。
九年来,厦门亿芯源的创业者们亲身见证了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即自贸试验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叠加效应,特别是通过厦门自贸片区“芯火双创”这一专业化平台,不仅孵化了亿芯源这样的“小巨人”企业,更加速了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园的集聚发展,推动形成了从芯片设计、产品研发到交易平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如今,厦门亿芯源所在的厦门自贸片区已经发展成为海峡西岸最具活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制度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以其特有的一级财政预算体制优势,自主灵活地开展工作,坚持改革创新与产业功能培育相结合,将改革举措嵌入到特色优势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中,自2017年起创新打造重点平台,以“一个牵头单位、一个运营主体、一个建设方案、一个展示平台、一批招商项目、一系列精准扶持政策”的“6个一”机制,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从如何扶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出发,找准企业需求点,用改革的办法、改革的思维、改革的路径,消除了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何东宁表示,自挂牌以来,厦门自贸片区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引领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首创性、集成式创新探索,累计推出632项创新举措,其中153项全国首创,31个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打造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厦门样板”。
“厦门样板”
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探路者”,厦门自贸片区主动担当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开通中欧班列,打造“丝路海运”、海丝中央法务区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助力扩大高水平开放。
厦门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海丝”与“陆丝”交会的重要节点城市。全国首条由自贸试验区始发和首条加入中欧“安智贸”项目的国际班列线路中欧(厦门)班列自2015年8月16日开行以来,目前已开通中欧、中亚等3条国际货运干线,覆盖13个国家34个城市。
在厦门自贸片区港务大厦32楼的一块大电子屏上,“丝路海运”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行数据实时滚动,展现千万个集装箱如何经由“丝路海运”命名的航线,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全球流转。
这是全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据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南介绍,目前,“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已达132条,通达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共145个港口,丝路海运国际联盟成员已超过300家。
“丝路海运”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运输纽带。中欧班列和“丝路海运”构建了以海铁联运为特色的“海丝”与“陆丝”无缝对接的国际物流新通道。
厦门自贸片区“跨境电商+中欧班列+丝路海运”的模式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法治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在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因不熟悉当地法律政策而面临经营风险的情况时有发生。厦门自贸片区发挥“引进来、走出去”的“桥头堡”作用,2021年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启动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
通过打造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构建起“法商融合”的活跃“生态圈”。目前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已落地中国海仲、中国贸仲、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等近80家优质法务、泛法务知名仲裁服务机构,同时发布国内第一部关于开展临时仲裁的指引——《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
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2024年10月,巴西皮奥伊州战略投资促进局厦门代表处正式揭牌成立。这是首个金砖国家地方政府批准在厦设立的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成为厦门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深化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的重要载体。
厦门自贸先行区打造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秉持“法商融合、以法促商、以商带法”的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金砖国家经贸合作与交流。
2025年3月,俄罗斯大谢尔普霍夫特别经济区与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双区”联动签署三方合作备忘录,深化产业对接,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向企业化、产业化纵深发展。
厦门市金砖创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此举标志着双区联动迈入机制化、长效化新阶段,为金砖国家经贸合作提供可复制的“厦门样本”。
先行先试
积极打造两岸融合示范区
厦门自贸片区始终按照国家赋予的功能和定位,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线,积极打造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努力成为福建两岸交流的“第一窗口”。
2024年12月24日,一批来自中国台北的跨境电商退货包裹顺利进入厦门自贸片区海沧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标志着厦门口岸打通了高效、安全的电子商务“跨境直退”通道,实现了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商品出得去、退得回。
仅仅过了不到4个月,2025年4月7日,一批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跨境电商退货包裹进入厦门自贸片区海沧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并通过海关人员依法实施查验并放行。
这批包裹是莆田某企业此前以“9610”方式从福州关区平潭口岸出口至中国台湾地区的,在消费者申请退货后,跨关区从厦门海沧口岸返回大陆。此举标志着厦门口岸正式打通高效、安全的跨境电商“跨关区退货”通道,完成大陆首票对台跨境电商“跨关区退货业务”。
“新政落地后,我们平台企业可以选择最贴合实际的退货方案,自主选择更便捷的退货口岸,比如退回广州的货品,选择从厦门退回,就可进一步节省成本。”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台跨境电商“跨关区退货”业务落地,为解决跨境电商出口退货难问题提供了新渠道,将进一步提高大陆电商在台竞争力,凸显了“两岸一家亲”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中国台湾地区是全球第七大电商市场,其消费者从大陆海淘的产品主要以日用百货为主,大到沙发、家用门板、服务器外箱,小到气球彩带、黑板擦的“针头线脑”。目前,福建占据两岸跨境电商市场份额超过九成,厦门口岸约占两岸电商市场份额的七成。
跨境电商退货方式从“跨境直退”到“跨关区退货”的变化,体现的是新政策对平台商家和消费者都带来利好,折射的是厦门自贸片区平台通过与部门的协调协商、共同努力,更好地满足台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取得制度创新的成果。目前厦门每周稳定运行对台海运快件航班22班次,对台海运快件标箱数同比增长74%。
2月26日,一场“两岸一窗”服务现场交流和分享活动在厦门国际航运中心举行。活动由厦门自贸片区台商发展服务中心主办,旨在通过推行该中心升级后的“两岸一窗”服务,集成推动对台服务创新,加快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活动期间,厦门自贸委介绍了“两岸一窗”服务的主要内容、特色亮点等,其构建的“两岸一窗”服务新模式,涵盖审批服务、政策服务、创业服务等十大类服务。
“这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内容,满足了台胞台企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展业的多元化需求,实现涉台事务一窗通办。”厦门自贸片区台商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通过协调服务创新优化政企互动模式,开辟台胞台企与问题协调专用通道,通过预约协调、部门联动模式,“面对面”帮助台胞台企消除“疑难杂症”,零距离服务台胞台企。
厦门自贸片区建设十年来,充分发挥沿海闽台区位特色和先行先试优势,大力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全方位服务台胞,确保台胞在大陆创业就业自由、生活便利的同时,加大惠台力度,修订出台《进一步促进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的若干措施》,从着力破解台湾船员就业难、台湾青年到大陆就业不便等问题入手,创新两岸职业资格比照认定模式,吸引更多台胞到厦门发展。推动新设了9个两岸青创基地,目前厦门自贸片区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实际入驻台企达235家。
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对台图书进出口贸易量稳居大陆首位;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享受“即报即检、优先查验、优先检测”的便利通关政策,2024年该市场进口免税台湾商品货值同比增长142.7%。2024年首创台胞人脸信息金融服务,台胞“刷脸”完成大额转账超5亿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厦门自贸片区将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勇立潮头的魄力、敢为人先的姿态,朝着更高的目标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