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当代中国展伦敦开幕

发布日期:2023-10-07 08:49:09来源:欧洲时报英国版作者:朱若溪
本次展览围绕着中国建筑实践在过去的30余年里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发展,也面对着存量时代的转变。

9月29日,“建筑当代中国Building Contemporary China”在伦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波特兰广场66号总部开展,其开幕典礼及联席活动也同期举行。本展览展期持续至10月28日,以丰富的影音图像及模型作为展示媒介,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

本次展览围绕着中国建筑实践在过去的30余年里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发展,也面对着存量时代的转变。11位参展建筑师均来自不同背景和地域,是中国建筑实践中不同职业身份的重要代表。

参展的33个作品分布在从平原到山地、从城市到乡村的不同地域和场地环境中,且类型多样——既有大尺度的城市公共建筑和集合住宅,也有小尺度的茶室、私人住宅,涉及城市更新、乡村复兴、灾后重建、环境整治等当下实践中的重要议题。通过模型、图像、影像和图绘,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现出各位建筑师针对不同条件和需求,以各自方式所进行的探索、给出的回答;另一方面,也呈现出21世纪中国建筑的独有特征。

本次抵达伦敦的中国代表建筑师们的构成也十分多元,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独立建筑名家、建筑教育界代表、大型建筑设计院的总建筑师、以及知名的开发业者。代表着中国在过去快速的城市建设中,作为中国建筑师的贡献者们的多元图景和群像。

此次参展的11位建筑师有9位都亲临展览现场。其中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孟凡浩向本报记者分享参展作品之一《大理洱海驿站》的设计理念。孟凡浩提到,项目的核心概念是“开放性”,驿站不仅有结构完整的功能空间,还依据地势建造了观景平台;且功能多样,既是提供游客暂时休憩的场所,又与自然共存,完美的融入当地风貌中,游客在观景时可以感受自然,体会风的流动和光影的变换。孟凡浩把自己的理念概括为八个字:“与日俱新,回应自然”,自然和人文的结合是他一直关注的方面。他认为,做建筑设计必须要因地制宜,每一次建造都是在用人工的方式改变自然,也是在传统和未来的形式之间建立桥梁,要用最适宜的方式找到每个建筑物最完美的呈现形式。

XBA向北设计机构创始人/首席建筑师李向北这次也将知名作品“洪崖洞”的模型带到了展览现场。

李向北分享,因为自己从小在重庆洪崖洞旁边生活,长期关注着这些传统吊脚楼的生长状态,因此分外熟悉其中穿插错落的空间结构,就能很快找到平衡点,从现代的角度引入古典建筑与飞速发展的城市之间的联系,传达其中蕴含的力量和美感。虽然洪崖洞的改造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但早已成为重庆市地标以及精神象征。李向北用“一场大戏”来形容如今洪崖洞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他认为做建筑最重要的是完成之后的整个景观带给观众氛围和感染,“建筑要有人和空间的互动,能够在形态上和人的使用产生关联,建筑的形态就像生命一样可以和整座城市交流。”

开幕典礼由RIBA出版社主任海伦卡·索尔(Helen Castle)主持,首席执行官瓦里瑞·翁迪克(Valerie Vaughan-Dick)博士致辞,她表示,中国一直是全球建筑师的灵感之源,拥有跨足数千年的丰富建筑创新历史,RIBA很高兴有机会展示中国建筑领域近年来的显著增长和发展。中国涌现出的大胆和创新性设计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建筑,将继续塑造全球各地的天际线。中国驻伦敦大使馆文化部公参李立言表示,此次活动标志着中英建筑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IBA被称之为世界建筑学的博物馆,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馆藏,期待更多无国界、跨文化的优秀作品与收藏可以不断的通过RIBA的平台,与世界展示与分享;也期待更多优秀的中国建筑师通过RIBA与英国建筑业界产生全方位的合作与相互学习。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建筑及时尚总监塞维拉戴维斯女士Serva Davis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分享了RIBA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在过去三年里与RIBA携手促进中英历史建筑遗产方面交流的合作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孟建民教授说,中国的建筑师不仅拥抱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类同情心。这些作品证明了建筑对人们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力量。“建筑当代中国”展览不仅仅是建筑作品的展示,也是连接文化、促进理解和打开合作大门的桥梁。这证明了中英之间的持久纽带,中英两国拥有丰富的建筑传统,并共同致力于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在典礼的授予环节,本次展览参展的十一位建筑师及策展人,以及特邀嘉宾们上台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及从业经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愷教授也发来视频分享参展感言。活动当日还有圆桌论坛环节,RIBA以“国际文化交流的力量”作为主题,邀请到跨行业的演讲人为中英文化交流的愿景表达了中肯的见解以及观点。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