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添喜,世界同庆“中国年”

发布日期:2025-02-07 10:02:10来源:国际商报作者:宋微 梁智涵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乙巳蛇年春节的世界意义格外凸显,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也承载了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期盼。

2024年12月,中国申报的“春节”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申遗成功,列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作为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乙巳蛇年春节的世界意义格外凸显,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也承载了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期盼。

春节展现了大中华的丰富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圈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饱含着中国独特的美学观念与精神信仰。春节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伦理观。春节选定日期与传统节气立春相近,蕴含万物复苏、辞旧迎新之意。在具体文化实践中,人们在春节期间通过贴春联、喝春酒、吃春饼等形式告别过往、迎接新岁,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春节蕴含了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春节对于家庭而言是最为隆重的节日。不论自身境遇如何,离家的游子都要在春节回家团聚、走亲访友,一年一度逾十亿人次的春运大潮就是这一价值的真实写照。春节回家团聚是个人情感需求的充分满足,有利于激励游子振奋精神、继续奋斗。春节承载了中国人和谐的社会观。春节期间,人们通过串门、守岁和吃年夜饭等年俗活动来营造和谐温馨、宁静祥和的社会氛围,有力改善了亲人间、邻里间、朋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认同。此外,春节期间举行的各类民俗活动也集中展现了中式美学。年画、窗花、春联等手工艺术作品,高跷、舞龙、舞狮等行为艺术表演,庙会、花市、灯会等节日集会活动展现了中国人美轮美奂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春节彰显了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传承保护春节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在充分结合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基础上,春节民俗文化得到跨文化传播。通过网络春晚、数字红包和拜年小视频等形式,春节多样的民俗文化和节日活动通过社交平台和网络媒体等平台向全世界广泛传播。如今,已有20余个国家将春节确定为法定节假日。在中国本土文化宣传和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体验春节民俗实践活动。在阿联酋,外国友人在当地华人华侨“春晚”上表演武术、舞蹈等节目感受文化独特魅力;在埃及,当地居民在尼罗河上赛龙舟体验春节热闹欢快的氛围;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当地居民通过逛庙会、游花车、舞龙舞狮等春节活动参与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可以让全球更多民众深入了解春节等文化习俗,感受中华文化独特魅力,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春节蕴含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美好愿望。对于全世界而言,春节申遗成功向各国人民充分展现团聚和谐的精神内涵,是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实践。一方面,通过交流互鉴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以春节为例,作为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所蕴含的和谐团结、共同繁荣、宁静祥和等精神内核通过文化传播已经超越国界,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重要共识,有利于增进民族间的共识和友谊。另一方面,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有助于化解分歧。春节承载的团圆、和谐的文化理念,具象化的向世界展现了期盼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的理念基础,成为深化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精神力量。

自今年始,春节正式开启从“中国年”走向“世界年”的历程。在不断创新的国际传播的基础上,春节蕴含的大中华价值观逐渐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共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和体验春节的节庆活动、感受其内核蕴含的文化魅力,民族间的分歧和误解也将逐渐缓和和化解,从而推动世界向着和谐、友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分别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