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线 | 六赴卢旺达的中国援外医生,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新华社基加利10月8日电 9月下旬的一天,在卢旺达东方省基本戈医院手术室,麻醉师陈志红从护士手中接过注射器,将药剂注入一名中年男患者椎管。过了一会儿,外科医生李俊升操刀进行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一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在另外两间手术室,妇产科医生陈鸿友同卢旺达同行合作,为一名妇女进行紧急剖宫产手术;骨科医生马晓峰在为一名少年进行切除手部肿块的外科手术。
这是中国第22批援卢旺达医疗队队员在基本戈医院驻地工作的日常情景。
这是李俊升第六次到卢旺达援外,在他看来,“做好援外医疗工作已是一种情怀。卢旺达非常需要医生,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经常得不到及时治疗,我们中国医护人员的知识和技术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当地患者”。
2007年,李俊升第一次到卢旺达援外,在同当地医护人员交流时也遇到过不少困难。由于文化差异,从开始的相互不了解,到目前与他们逐渐在工作中达成“心灵上的默契”,相互配合,工作也越来越顺利。
皮埃尔·恩森吉尤姆瓦是基本戈医院的护士长,同李俊升合作多年,两人早已成为老友。恩森吉尤姆瓦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我们需要像李医生这样的专业医生,我们希望和他一起工作,我无法想象他离开我们”。
恩森吉尤姆瓦非常佩服李俊升的敬业精神。他说:“即便李医生下班了,如果医院打电话给他,他任何时候都会说,‘我准备好了’。他总是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
恩森吉尤姆瓦说,卢旺达全国骨科医生都很稀缺,马晓峰医生的到来为医院解决了很多问题,“如果我们没有骨科医生,有的患者就要转去很远的医院,他们或许没钱去其他地方。而留在这家医院,既离家人近,可以获得好的照料,还有中国专家团队”。
每周二和周四是中国医生的手术日。李俊升每个手术日平均要完成6台外科手术,最多的时候要做8台,经常下午两三点才能吃到午饭。对此,李俊升却很开心:“我一上手术台就满血复活,只有专心致志手术。”
许多经济拮据的患者来医院看病,路途遥远加上山路难行,往返路费是一大笔开销。李俊升理解这些患者的不易,“患者因常见病多发病找到我,排了很久的队,每次门诊我都尽量给他们一次性解决好,这么多年养成了习惯”。
丰富的援外经验加上热情豪爽的性格,51岁的李俊升成了医疗队的“老大哥”。“必须有尽职尽责之心,医者仁心。”他说,非洲工作环境、技术条件,不论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国内,“这时需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根据当地现有条件,因地制宜,迎难而上,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缺乏临床微创医疗设备,手术时中国医生更要靠过硬的技术,把刀口尽量开小一点;危重患者术后没有ICU护理,医生手术后查房频率要高一些,看护时间长一些;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因经济困难无法加强营养时,中国医生就把自己的餐食送给他们。
多年辛苦付出的同时,李俊升的收获也很大。“作为医生,能够治病救人,获得患者和院方的肯定,已经实现我个人的价值。”他说,“人心是相通的,建立中国人和非洲人的友谊,这就是我们援外医疗的意义。”
中国自1982年开始向卢旺达派遣医疗队,第22批援卢旺达医疗队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今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截至9月底,第22批医疗队共诊治各类患者9500余人,完成各类手术近千台。